Skip to content

二年级数学上册 1-8 单元知识点总结

第一单元《长度单位》

一、认识长度单位

1、厘米和米

厘米(cm):较短物体的长度常用厘米作单位(如铅笔、书本)。

米(m):较长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(如身高、房间长度)。

换算关系:1 米 = 100 厘米。

2、建立长度观念

1 厘米:食指宽约 1 厘米。

1 米:张开双臂的长度约 1 米。

二、测量方法

1、正确使用尺子

测量时,尺子的 “0” 刻度对准物体一端,另一端对齐的刻度即为长度。

若从其他刻度开始,需计算两端刻度的差值。

2、线段的认识

特点:线段是直的,有两个端点,可以量出长度。

画线段:从尺子的 “0” 刻度开始画,画到指定长度的刻度。

三、单位换算与应用

1、米与厘米的转换

如 1 米 30 厘米 = 130 厘米(1 米 = 100 厘米,100 + 30 = 130)。

2、估算与选择合适的单位

根据物体实际长度选择 “米” 或 “厘米”(如:大树高用 “米”,课本长用 “厘米”)。

四、解决实际问题

1、比较长度

直接比较(如用尺子测量后判断长短)。

单位统一后再比较(如将米换算为厘米)。

2、实际测量

测量生活中的物体(如课桌、身高),记录并分析数据。

五、易错提示

1、单位混淆

注意区分 “米” 和 “厘米”,避免写错单位。

测量对齐:测量时确保物体与尺子边缘对齐,减少误差。

2、画线段

需标出两个端点,保持直线。

第二单元《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》

一、两位数加两位数(进位加)

1、竖式计算

步骤

相同数位对齐(个位对个位,十位对十位);从个位加起,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;十位相加时记得加上进位的 1。

2、口算技巧(拆数法)

如 28 + 36 =(20 + 30)+(8 + 6)= 50 + 14 = 64。

二、两位数减两位数(退位减)

1、竖式计算

步骤

相同数位对齐;从个位减起,个位不够减时,从十位退 1 当 10;十位相减时记得减去退位的 1。

2、口算技巧(拆数法)

如 53 - 27,把 27 拆分成 20 和 7,先算 53 - 20 = 33,再算 33 - 7 = 26。

三、连加、连减与加减混合

1、连加 / 连减

竖式分步计算,从左到右逐步计算,或合并为一个竖式。

2、加减混合

运算顺序为从左到右依次计算,注意进退位。

四、解决实际问题

1、应用题步骤

读题划关键信息,明确 “已知” 和 “求什么”;列式计算(可能需要分步);检查单位和答案是否合理。

2、常见题型(两步计算)

如 “先买 25 元文具,再买 18 元书,付 100 元,找回多少元?”,列式为 100 -(25 + 18)= 57(元)。

五、易错提示

1、进退位遗漏:

加法进位标 “1”,减法退位标 “・”,避免忘记。

2、数位对齐错误:

竖式中个位、十位必须对齐。

3、符号混淆

加减混合运算时注意符号变化。

4、估算检验

计算后可用近似数估算结果是否合理。

第三单元《角的初步认识》

一、角的基本概念

1、角的组成: 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,边是射线,无限长。

2、生活中的角:红领巾、三角板、钟面、课本的角等。

3、角的特点

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,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,张开的越大角越大。

二、角的分类

1、直角

判断方法: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对齐角的顶点,一条边对齐角的一边,若另一条边重合则为直角。

常见直角:书本的角、黑板的角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。

2、锐角与钝角

锐角:比直角小(如钟面 1 时的角)。

钝角:比直角大(如红领巾的钝角)。

三、角的画法

1、画普通角

步骤

①画一个顶点;

②从顶点向不同方向用直尺画两条直线。

2、画直角

步骤

①画顶点和一条边;

②用三角板的直角对齐顶点和边;

③沿另一条直角边画线,并标注直角符号。

四、比较角的大小

1、直接观察法

角的两边张开越大,角越大。

2、重叠法

将两个角顶点对齐,一条边重合,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。

五、易错点与注意事项

1、混淆边与角的关系

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,仅与张开程度有关

2、直角的判断

需严格用三角板比对,避免误判锐角或钝角为直角。

3、画角时常见错误

未标出顶点或边不直。

4、生活中的方向与角无关

如平移、旋转等属于下册 “图形的运动” 内容,本单元不涉及。

六、典型例题

1、判断题

“角的两边越长,角越大”(错误,与边长无关)。

“用放大镜看角,角会变大”(错误,角的大小不变)。

2、数角练习

数图形中的角时,需按顺序计数,避免遗漏。

第四单元《表内乘法(一)》

一、乘法的初步认识

1、乘法意义

表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,

例:3 + 3 + 3 + 3 = 12 可以写成 3 × 4 = 12。

2、乘法各部分名称

乘数 × 乘数 = 积

例:4 × 5 = 20 中,4 和 5 是乘数,20 是积。

二、乘法口诀(1 - 6 的乘法口诀)

1、1 - 6 的乘法口诀表

一 一得 一、一二得二…… 一六得六;二二得四、二三得六…… 二六十二;…… 六六三十六。

2、口诀特点

每句口诀对应两个乘法算式(交换乘数位置)。

例:三四十二→3 × 4 = 12 和 4 × 3 = 12。

三、解决问题

1、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

识别 “几个几” 的数量关系,例:每排有 5 棵树,有 3 排,共多少棵?列式为 5 × 3 = 15(棵)。

2、区分乘法和加法

相同加数用乘法,不同加数用加法。

四、易错点提示

1、口诀记忆错误

如把 “三四十二” 记成 “三四十四”。

2、乘法意义混淆

把 4 × 3 理解为 4 + 3(应为 4 + 4 + 4)。

3、实际问题分析

不能正确判断何时用乘法。

五、典型例题

1、看图列式

每组有 4 个气球,有 5 组,列式为 4 × 5 = 20。

2、口诀填空

(4)× 6 = 24→想四六二十四。 3、解决问题

小明每天写 6 个大字,一周写多少?列式为 6 × 7 = 42(个)。

六、单元重点

掌握 1 - 6 的乘法口诀,理解乘法意义,并能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。

第五单元《观察物体(一)》

一、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

1、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

通常从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上等不同角度观察,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。

2、观察要点

观察时要正对观察面,视线要与观察面垂直。

二、观察简单几何体

1、观察长方体

最多能看到 3 个面,最少能看到 1 个面。

2、观察正方体

每个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,最多能看到 3 个面。

3、观察圆柱

从侧面看是长方形,从上 / 下看是圆形。

三、观察组合物体

1、简单组合体:由 2 - 3 个基本几何体组成,需分别观察各部分的位置关系。

2、观察方法:先整体观察,再分析各部分。

四、解决问题

1、判断观察位置

根据看到的图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。

2、连线题:将观察到的图形与观察位置正确连线。

五、易错点提示

1、方向混淆:容易把左右观察到的图形弄反。

2、空间想象不足:难以想象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。

3、组合体观察不全面:忽略被遮挡的部分。

六、典型例题

1、连线题:将茶壶的图片与 “前面”“侧面” 等观察位置连线。

2、判断题:从任何方向看球都是圆形(正确)。

3、选择填空:从任何方向看正方体,看到的都是(正方形)。

第六单元《表内乘法(二)》

一、7 - 9 的乘法口诀

1、乘法口诀表

  7 的乘法口诀:一七得七…… 七七四十九。

  8 的乘法口诀:一八得八…… 八八六十四。

  9 的乘法口诀:一九得九…… 九九八十一。

2、口诀特点

  每增加 1 个乘数,积就增加一个该乘数。

  9 的乘法口诀有特殊规律(积的十位数字递增,个位数字递减)。

二、乘法计算与应用

1、用口诀计算

看到算式快速反应对应口诀,例:7 × 8 =?想 “七八五十六”。

2、解决实际问题

识别 “几个几” 的数量关系,例:每个星期有 7 天,4 个星期有多少天?列式为 7 × 4 = 28(天)。

三、乘法与加减法的综合运用

1、混合运算

先算乘法,再算加减法,例:5 × 7 + 6 = 35 + 6 = 41。

2、比较大小:先计算两边的值再比较,例:32 <35,圆圈里填 “<”。

四、易错点提示

1、口诀记忆错误

如把 “六九五十四” 记成 “六九四十五”。

2、运算顺序错误

在混合运算中先算加减后算乘法。

3、实际问题分析

不能正确判断何时用乘法。

五、典型例题

1、口诀填空

7 × 7 = 49→想七七四十九。

2、解决问题

4 × 8 = 32(根据具体题目情境补充意义,如 4 个 8 相加得 32)。

3、拓展应用

9 × 7 = 63(如 9 本练习本,每本 7 元,共 63 元)。

六、单元学习建议

每天背诵口诀。

通过购物等生活场景练习应用。

制作口诀卡片辅助记忆。

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口诀(如六七四十二和六八四十八)。

第七单元《认识时间》

一、认识钟面

1、钟面组成

12 个大格(每个大格代表 5 分钟)、60 个小格(每个小格代表 1 分钟)、时针(短针)、分针(长针)。 指针关系

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。

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钟,走 1 小格是 1 分钟。

1 小时 = 60 分钟。

二、认识整时和半时

1、整时认识

分针指向 12,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,例:分针指向 12,时针指向 8→8 时(8:00)。

2、半时认识

分针指向 6,时针过几就是几时半,例:分针指向 6,时针过 9→9 时半(9:30)。

三、认识几时几分

1、读时间方法

先看时针确定 “几时”,再看分针用 “5 的乘法” 计算分钟数,

例:时针过 7,分针指向 4→7 时 20 分(7:20)。

2、时间表示法

  电子表形式:7:30。

  中文形式:7 时 30 分。

四、时间的简单计算

1、时间推算

例:从 8:15 到 8:50,经过 35 分钟(50 - 15 = 35)。 2、时间应用:

计算活动持续时间、安排作息时间表。

五、易错点提示

1、时针和分针混淆:容易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看反。

2、分钟计算错误:计算分钟时忘记用 5 的乘法。

3、时间表示不规范:如把 “8:05” 写成 “8:5”。

六、典型例题

1、钟面读写

根据钟面图写出时间(如 3:45)。

根据时间画出钟面指针(如画出 4:10 的时针和分针)。

2、时间计算

电影从 2:30 开始,4:00 结束,放映 1 小时 30 分钟(4 时 - 2 时 30 分 = 1 时 30 分)。

3、生活应用

小明 7:15 起床,比小红早 20 分钟,小红 7:35 起床(7 时 15 分 + 20 分 = 7 时 35 分)。

第八单元《数学广角 — 搭配》

一、简单的排列组合(数字排列)

1、排列方法

固定十位法 / 固定个位法,例:用 1、2、3 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,共 6 种排列:12、13、21、23、31、32。

2、排列规律

有顺序要求(12 和 21 是不同的排列),不重复使用数字。

二、简单的组合问题(数字组合)

1、组合方法

无序组合(1 + 2 和 2 + 1 算同一种),例:从 1、2、3 中选两个数相加,共 3 种组合:1 + 2 = 3、1 + 3 = 4、2 + 3 = 5。

2、组合特点: 无顺序要求,关注的是 “哪几个”,不是 “顺序”。

三、生活中的搭配问题

1、服装搭配

例:2 件上衣和 3 条裤子,搭配方法为 2 × 3 = 6 种。

2、路线选择

例:从家到学校有 2 条路,从学校到公园有 3 条路,总走法为 2 × 3 = 6 种。

四、解决问题的方法

1、列举法

有序地列出所有可能情况,例:用 5、7、9 组成两位数,可列出 57、59、75、79、95、97。

2、连线法

用连线的方式直观展示搭配。

3、计算法

用乘法计算搭配总数。

五、易错点提示

1、混淆排列和组合

排列考虑顺序,组合不考虑顺序。

2、重复或遗漏

列举时容易重复计算或漏掉某些情况。

3、计算方法错误

该用乘法时用加法计算。

六、典型例题

1、数字排列

用 2、4、6 组成不同的两位数,分别是 :24、26、42、46、62、64。

2、组合求和

从 5、6、7 中选两个数相加,得数有 3 种可能

(11、12、 13)。

3、生活应用

早餐有 3种饮料和 4 种点心,有多少种搭配方法?

3 × 4 = 12 种。